都说分手见人品,但有些人分手后没有把你删除,给你留了念想,却又不会回复你。

我认为,所有的分分合合,说到底都是因为一个字,“爱”。

感情世界里的争吵、暧昧、嫉妒乃至出轨,都是“爱”这一情感的多元化展现,或内涵,或外延。简而言之,这一切的核心在于“爱”,以及“爱而不得”。

我们当初心潮澎湃地步入彼此的世界,是因为那份强烈的爱的感觉,而后来我们感受到的失望与怨怼,也是因为那份爱的缺失。正如古语所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们当初因为什么在一起,那么也很可能会因为什么而分开。

需明确的,在感情中,不只有女人会患得患失,也不只有女人会“作闹”,男人也会!只是男人通常不会说出来而已,而男人的方式,往往都比较强势,例如沉默、回避、冷暴力、暴怒等,因为要面子啊。

如果深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无外乎是人在遭遇『压力事件』时的自然的『应激反应』,我在个人成长中也曾深有体会。

“压力事件”是指什么?

是关系的变化,是分手的想法,是他内心的失落、愤怒、无奈、抱怨,是你对他的愤怒、失望、伤害、打击、怨恨、挽留……

“应激反应”是指什么?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遭遇以上情境时,自然而然地采取的一系列的对应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往往是从小到大习得的『自动化反应』,也就是无意识的。

01有些人的自动化反应是拉黑,删除,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像乌龟缩进壳里,把压力彻底隔绝在外,心里默念:“只要看不见,我就可以当作不存在”。

这类人在回归理性后回头找对方纠缠的概率反而比较大,因为他们之前采取删除与拉黑的举动,往往是『非理性+强需求』的共同作用,就像“喜欢藏起来的人内心深处是希望别人能找到他”,因此,当压力的风暴平息,他自封闭的壳中探出头来,那份不可遏制的联系欲望便油然而生。

02有些人没有把你删除拉黑,是因为他不喜欢把事情做的那么绝。但同样是“不回复”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却完全不同。

有些人的“不回复”行为,隐约透露出一种“惩罚”的意味,意图让你体验因触怒他们而带来的焦虑与不安,感受因自己行为导致的苦涩滋味;有些人也是想逃避外界的纷扰与压力,选择将一切复杂之事置之不理,期待时间能自然消解一切;也有一些人,是已经打算彻底放弃这段感情关系,他们的“不回复”或许源于对回复内容的无从着手,或是觉得任何回应都显得多余无力,直接拒绝又缺乏勇气,担心即使表达,也无法得到你的理解,于是选择了沉默,仿佛一种无言的放弃。

很早以前,我跟前任分手时,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式,尽管我保留着对方的微信,但我也从未回复过任何消息。那时我认为,所有该说的都已言尽,彼此间的默契足以让对方领悟。我坚信,时间的流逝会让她逐渐冷静下来,理解我的决定。而且我觉得感情就是合适了就在一起,不合适了就分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并非每个人在情感世界中都如我这般理性。甚至说,感情本身它是非理性的,就不是用脑子去谈的(尽管关系的维护确实需要理智的参与)。

03另有一部分人,在分手后仍会如恋爱时期那般,与你保持频繁的交流,分享生活的点滴与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样的举动,往往让你有一种错觉,你们仿佛没有分手,对方心里还有你。

这类人通常天性中带有“爱好和平”的特质,他们极力避免冲突,对冷战深感不适,更难以承受来自他人的怨恨与持续的指责,因此,他们会通过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交流,来减轻内心的压力与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反应往往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而非针对你个人或你们之间感情状态的直接反应。它更多地是源于个人成长经历中形成的应对压力的方式,跟你也没什么关系!因此,面对此类情况时,请避免过度自我归因,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扰。同时,也不必因对方的某些行为(如删除、拉黑或不回复)而过度消沉,适时地调整心态,对自己和对方都是一种解脱。

假如你真的想搞明白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想真诚地经营好一段关系,那么我这边也有几个建议给到你:

第一,想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不为别的,假如你仅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即便是绞尽脑汁,也难以触及对方的真实世界。

为了有效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问题,我们需要暂时搁置个人的感受、情绪、想法、需求等,将自己完全融入对方的角色中,体验他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所承受的压力,乃至与前任的纠葛。通过这种深入的代入,我们能更贴近地理解他的思考方式、动机及真正所需。

一开始代入失败的,可以多尝试几次,还是不行的话,不妨审视并提升个人的共情能力,虽然这通常女性较为擅长,且高敏感人群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幸运的是,共情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培养的。

第二,如果要探究为何两人的感情会发展至此,关键在于审视双方是否在这段关系中实现了相互的需求满足;

在感情中,我们最看重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对方能否契合我们的期望,能否给予我们所渴求的——理解、尊重、认同、无私的奉献、价值实现感以及归属感等。这些需求,往往也是对方所期待的。

所以,因此,在向对方提出期许时,我们应先自我反思,是否已履行了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而当对方跟你提出要求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要尽力地去满足了。只有你付出了,才有资格求回报。毕竟,感情中的双方原本并无交集,谁都不愿在关系中失去自我,沦为卑微的舔狗。

遗憾的是,许多人往往在感情中急于索取,却吝于给予,他们被动地等待与衡量,却忽视了爱的真谛在于相互的付出与牺牲。这样的态度,最终往往导致两颗心渐行渐远。

第三,不分对错,无条件支持对方。能做到这一点的情侣,才能说是真爱。

什么意思呢?我简单举个例子吧。

我的伴侣有一个独特的爱好,那便是热衷于参与各类抽奖活动,不论奖品吸引力几何,她总是满怀热情地投身其中,心中怀揣着成为“幸运儿”的美好幻想。对我而言,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这样的行为似乎显得颇为浪费时间。起初,我确实对此颇感不屑,甚至内心暗自嘲笑她的“天真”,但我终究未能将这份嫌弃化为言语,因为我深知那将会伤害到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改变了态度,开始主动加入她的行列,一同参与这些在我看来或许微不足道的活动。我惊讶地发现,每当她满怀期待地等待开奖结果时,那份纯真的笑容、洋溢的热情,以及最终收获小小奖品时的喜悦,都让她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份“少年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意识到,正是她的存在,为我的生活添上了一抹亮色,让我在重压之下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我逐渐明白,即使我认为这些活动并无太大意义,但对于她而言,它们却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她的伴侣,我有责任尊重并保护她所珍视的每一份期待与快乐,而不是用我的价值观去束缚她,让她失去那份独属于她的光彩。

在感情中,那些习惯于在细微之处分辨是非对错、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伴侣、试图将个人信念强加于伴侣的人,爱的其实只是自己。

可是,真正的爱情,不应是单方面的强加或评判,而应是两颗心在了解彼此差异后,依然选择携手并进的温柔力量。

今天这篇文章就先说到这里吧,我认为,至于说怎么破冰、用什么话术、用什么样的聊天频率,其实都不那么重要。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你是否已具备了爱人的能力、你是否接受了双方的设定、并明确了自己在社会当中的坐标系,在了解了人生的全部意义(或者是无意义)后,依然选择以满腔热忱拥抱每一个当下,这样的内在力量,才是最为珍贵的。

最后说一下,尽管我很理解这些“爱的不同形态”,以及每个人对于如何获得爱所做出不同选择的理由,我始终坚信,在感情中,『坦坦荡荡』乃是最为可贵的品质,诚然,这可能伴随着遗憾与心痛,但它至少能确保两颗渴望爱与被爱的心,在爱的旅程中不失对爱情的憧憬,对人性的信任,更不会因一次挫败而迁怒于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