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方还在爱着你的前提下,找不到继续相处下去的理由了。

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失望的反面不是不爱了,而是爱的太深,只是再也看不见希望。

这无疑是失望的典型写照,它如同一个天平,两端分别承载着希望与失望。当失望的重量逐渐超过希望,那天平便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使得关系无法再持续下去。

关于亲密关系中的失望,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它仅仅是单向指向对你的失望。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失望是先对自己失望,随后这种失望逐渐蔓延至对你的失望。或者,先是对你失望,然后蔓延至对自己的失望。

假如只是单方面的失望,其实两人的关系并不会结束。

为什么呢?我简单举一个例子,当面对一场考试时,你满怀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然而当结果并不如你所愿,甚至连续几次都未能如愿时,那种失望感便会油然而生。

最初,你可能会出题者失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逐渐明白,其实你是对自己失望,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种双向的失望最终让你对考试失去了热情。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挽回失望型分手时,总是失败,根源就是抓不住重点,只强调了对方对我的失望,而忽略了对方对自己的失望。

接下来,我从失望的原因,失望的过程,以及失望如何挽回展开说。

通常情况下失望分为瞬间型失望和长期累积型失望。

瞬间型失望常常源于突发的、事件较大/重大,比如发现伴侣劈腿、撩骚,或者与其他人保持着超越友情的亲密关系。这些行为一旦被揭露,就会立刻破坏双方的信任,让另一方感受到巨大的背叛和伤害。

此外,瞬间型失望还可能由某些激烈的争吵触发。在争吵中,一方如果据理力争、得理不饶人,甚至动手,都会让另一方感到震惊和失望。这种失望往往是因为这些行为完全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只考虑了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与瞬间型失望不同,长期累积型失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由许多小事积累而成。这些小事可能在初期并不引人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发展成为较大或重大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如果缺乏上进心,贪图享乐,只考虑现在而不考虑未来,就会让伴侣感到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另外,一些相处问题也会导致长期累积型失望。比如,当遇到问题时,如果一方总是习惯性地冷战、提分手或者自以为是,就会让另一方感到无法沟通和理解。这种失望也是逐渐累积的,因为每次的沟通失败都会让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

失望也并非只有这两种,从另一个维度审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对你个人的失望与对这段关系的失望。

两者之间的区别,简而言之,就是问题出在你本身,还是你们的关系上。前者指向了个人的不足,需要自我改变与提升;而后者则是对关系本身的反思,可能需要调整相处方式。

在关系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常提及的蜜月期、磨合期、倦怠期和平淡期,主要是从两个人的互动角度出发。然而,对于个体而言,个人在关系中的变化同样具有其特定的阶段,这些阶段可以被归纳为考察期、定义期、纠结期、反思期和行动期。

考察期:指的是当对方与我们开始建立关系时,他会对我们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

这种评估不仅基于我们的日常相处,还包括了交流方式、约会体验、矛盾处理能力、关系发展方向以及情绪应对等多个方面。

在他的内心,会有一座天平,一边是加分项,另一边是减分项。我们的行为或态度,如果符合他的期望,可能会增加分数;但如果不符合,那么分数就会减少。

他时刻在记录着我们的表现,判断我们是否足够好,或者是否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定义期:在经历了考察期的细致观察后,对方会对我们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他会评估我们在哪些方面能满足他的期望,哪些方面又未能满足。如果满足的部分较多,他对我们的定义就偏向积极;反之,若满足的部分较少,则定义偏向消极。而当满足与不满足的部分大致相当时,他可能会觉得我们“不好不坏”。

纠结期:当对方对我们的定义偏向不太积极时,尽管我们并非一无是处,能满足他的一些需求,但大部分需求仍未能满足,这会使他陷入纠结和犹豫之中。他可能会考虑是否要继续这段关系,因为毕竟他也在这段关系中投入了一定的情感和时间。

反思期:在纠结的过程中,对方会开始深入反思。他不仅会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还会评估我们在哪些方面能够满足他,哪些方面不能。同时,他也会反思这段关系本身,思考它是否值得继续。

行动期:经过前面四个时期的深思熟虑,对方最终会做出一个决定:是继续与我们维持这段关系,还是选择离开。

被分手时我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已经走到了行动期,关系再无可能。但实际上,这五个阶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线性流程,它可以被任何因素随时打乱。有时,行动期可能会提前到来,导致一方在没有经过充分的纠结、反思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分手的决定。

因为人总是矛盾的,关系中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失望型分手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局。如果我们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去应对,至少比起其他类型的分手挽回要简单很多。

我们分为五步来进行:原因确认,自身改变,打破预期,重建信任,达成期望。

1、确认原因。

多数情况下,当对方决定提出分手时,他往往会说出很多理由和看似决绝的话语。但我们不要被这些话语所迷惑,错误地将其视为真实的、无法反驳的事实,进而陷入进去难以自拔的困境里。

但我想强调的是,分手后的这些言辞和理由,很多时候并非完全客观和真实,它往往是情绪化的产物。

例如,对方可能会说“我对你失望了”,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失望的情绪,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不清楚这种失望具体源于何处,那么挽回就无从谈起。

这里有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可以帮助你识别失望的原因。

回顾你们相处的时光,特别是那些他经常提及的、反复强调的问题,而你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你觉得这些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基本上就是了。

例如,他经常说“你脾气怎么这么差,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或他经常说“你每天除了打游戏就是打游戏,不能做点其他事情?”

这些看似琐碎的抱怨和指责,实际上就是他对你感到失望的真实原因。他觉得和你在一起很累,因为你无法满足他的期望,也无法让他看到未来。

2、自身改变。

改变自己确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为了心爱的人,改变是值得的,而且往往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改变困难重重,实际上可能是因为方法不对。

在准备改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两个重要的心态:决心和耐心。

决心能帮助我们坚定目标,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保持一致的行动方向。

而耐心则让我们懂得在改变的过程中适时进退,给予彼此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避免因为急躁而进一步破坏关系。

为了更具体地制定改变计划,我们可以找一个安静的时间,用纸笔记录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一张纸的中间画上一条线,左边列出自己的优势,即那些不会让对方失望的点;右边则写下自己的劣势,即那些会让对方感到失望的行为或特点。

在列出这些点后,我们可以开始思考如何修正自己的劣势。对于短期内可以改变的缺点,我们要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对于难以短期改变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加强自己的优势来平衡和弥补。

因为人都有一个习惯,看见足够多且好的地方,就会自动屏蔽掉坏的地方。

也可以说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挽回成功,是忘记了这个反方向,过分强调了自己的缺点。强调的同时,让对方更多地感受到你的不好,掩盖了你所有的优点。

当然,许多人心存疑虑,如何在不声张的情况下让对方察觉到自己的改变呢?很多人因缺乏耐心,会选择直接告诉对方,但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它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并未真正改变。

所以我们一定需要注意,在我们真的改变之后,无需过分强调,我相信曾经朝夕相处过的人,你是否已经改变,他一定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你当下只管改,先行动起来就对了。

3、打破预期。

打破预期等于“定义-失望。”失望的反面是不再失望,在这可能是大部分的理解,但是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失望-看见希望。”

也就是说,不是让对方不再失望,而是要让对方看见希望。

打破预期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做好分内之事是应该的,而做到分内之事,并且还能把分外之事也能做好,才会远远超出对方的预期。

给他种下可以有希望的-心锚。

什么是心锚?心锚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简而言之,心锚是一个将特定情感或心理状态与某个特定的行为、动作、物品或情境建立联系的过程。一旦这种联系(或“锚”)在个体内心中建立,那么当相关的刺激(条件)再次出现时,就会自动触发与之关联的情感或心理状态(反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当我们一看见,便会油然兴起各种不同的心情。像这种能刺激产生特别感觉的东西,无论好与坏,我们称之为心锚。

例如,他对你失望的点是你生活习惯不好(经常乱扔袜子),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先改变自己的习惯,让自己的习惯好起来。

你可以通过朋友圈展示你开始妥当地收拾屋子,收拾自己。

第一条朋友圈

今天心血来潮,给家来了个大变身!大扫除之后,整个空间都焕然一新,连空气都清新了不少,看着整洁的房间,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

配图:一张家里整洁明亮,窗明几净的照片,可能还有一个小角落特别干净整齐,显示出了你的努力。

第二条朋友圈

哈哈,以前总是因为找不到配对的袜子而烦恼,现在好啦,每次打开抽屉都能快速找到我想要的那一对!原来,小改变也能带来大便利。

配图:一张你整理好的袜子抽屉的照片,或者正在晾晒的袜子照片,显示出你的整理成果。

通过这个方式去给他种植心锚,让他感受到你真的不一样的,可以看见希望了。

不仅仅是收拾屋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比如,你可以分享你开始坚持锻炼的照片,配上“每天坚持一点点,健康就在眼前”的文字;或者分享你学习新技能的瞬间,如“学习新技能,让生活更有趣”等。

4、重建信任。

们常常混淆了信任和相信这两个概念。信任,其实是一种无条件的信赖,它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客观事实,而是直接针对这个人本身。

而相信则不同,它起始于一种怀疑的态度,你需要通过一系列客观的事实和表现来证明自己,然后对方才会考虑是否要相信你。

失望也可以说是对方不再信任你这个人,导致的一个结果。

信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验证。

在信任出现裂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做事,通过累积的客观事实,向对方展示我们值得重新被信任。

对方相信我们能够把事情做好,到他们不再仅仅基于我们所做的事情来信任我们,而是无论我们是否行动,都能直接对我们保持信任,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当然,也不能只管做,只管做是没有用的,重关键在于我们要能够引起对方的兴趣和关注。

为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找一个你信任且对方也信任的人作为桥梁,让这个人和你前任自然地聊天,不需要刻意聊你,聊你们,让他们先聊什么都可以,在聊天的尾声“xxx(你),好像最近不一样了,像变了一个人。”

这样的表述足以引起前任的好奇心,因为人们总是对未知或一知半解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渴望去验证。

5、达成期望。

人类情感中最复杂也最难以捉摸的莫过于感同身受和共情力。前面说过他不仅是对你个人的失望,更是对自己的失望。

因此想要达成期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深入其内心,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心理学概念——“自我服务偏差”。它指的是人们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往往存在一种普遍的偏见,即认为自己比对方做得更好、更正确

失望往往源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而这种高估恰恰体现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典型特征,潜台词是他不允许自己的失败,不允许自己的无能为力。

我们就需要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高估自己,我们同样不允许自己失败,不允许自己无能为力。

但,现在知道了,我们要允许自己高估自己,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所不足。

再次面对高估,失败,无能为力时,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思路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比如:我认为我可以改变你,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改变不了。

你就要让他明白,这不是他的错,是我们自己没有读懂意思,我现在为了自己没有读懂意思而买单。现在的改变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自己。

因为我为我自己而改变,等于告诉他:你看你并不是高估自己了,我还是可以的,我是可以被改变的。

至此,期望也就可以达到了。

确立原因-自身改变-打破预期-重建信任-达成期望。这是常规操作,你自也可以不按常规来操作。你可以先打破预期,或者先达成期望再去自身改变,效果或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