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击式教育

是孩子一生的阴影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九成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打击式教育】。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

45.4%的受访青年表示持续到中学。

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打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中国式教育有一个说法,叫做“打击式教育”。

孩子拿了很好的成绩,父母说的是:“还行吧”,“你就是不够努力,要不然会更好。”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会说:“我就知道你不行,平时让你多看书也不听话”

如果多问一句,家长就会说:“我不夸奖你,是怕你骄傲。”

夸赞孩子真的会让孩子骄傲吗?暂且不讨论,可是频繁地打击孩子,一定会让孩子自卑。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长期被父母否定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很多网友在底下留言:

自从我开始懂事,我就不敢跟陌生人讲话,因为我妈妈总是否定我,导致我有严重的心理自卑,长大后,一遇到事情都会自卑焦虑。

每时每刻都觉得,是不是只有自己死了,他们才会满意。

明知道自己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但是心中始终有一丝幻想渴望得到认可,并且为此费尽心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先生在别人看来是热情、时尚、爱冒险的。

但他朋友却发现他越来越不对劲。

蛤蟆先生说:“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一团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来像个笑话。”

后来,他去心理医生苍鹭的诊室做心理咨询。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敞开心扉,回忆起童年。

他记得父亲和他说的最多的话是:

不准这么做!

你看起来太蠢了!

回你的房间去,不准下来!

蛤蟆先生开始嚎啕大哭,父亲的批评和否定,时刻提醒他,“你是个废物,什么都不行。”

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郁,都离不开父母数年如一日的“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

父母怎么打击孩子

孩子就会怎么定义自己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尼吉亚·萨提亚曾经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范成金在大学毕业后的十年中一直在家里啃老,没有找工作。

她初中时很喜欢画画,还设计过服装和运动鞋,但当她兴致勃勃地拿给父母看时,得到的只有冷潮热讽:“有什么用啊!看书去!”

有一次甚至还因此把她狠狠打了一顿,认为她没有认真读书。

在范成金的眼里,自己从未得到过父母的肯定和赞扬,永远只有打击。

就连普通的做饭,父母也会过来指责她:“你搁水咋搁这么多?你这饭咋做的?”

久而久之,她越来越不自信,也越来越害怕和别人打交道。

去超市做兼职时,她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毕业后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

“你将来能成事了,我给你跪下”、“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这种长期的“打击式”教育终究毁了孩子。

用“你们折断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这一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不止是当下,它能够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心头。

有一位微博网友说:

初中时妈妈在KTV当众嘲笑打击她,让她感到无比羞辱,导致她至今都不愿开口唱歌。

然而对于这件事,妈妈一开始却是否认,接着说不过是开个玩笑。

当女儿表示让自己很受伤的时候,妈妈却指责她是玻璃心。

孩子只想得到一句“对不起,妈妈当时做得不够好,让你受伤”的类似句式,可以让自己释怀,放下过去的委屈愤怒。

却发现还要再受一次伤——“是你自己不够坚强,埋怨我干什么。”

这条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他们留下了自己幼时或者直到现在依然被父母讽刺、嘲笑、打击、辱骂的故事。

3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很多人成年后依然被原生家庭、自卑所困扰:

一直觉得自己不重要,跟别人提要求时会觉得难堪;

自己能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

经常怀疑自己,偶尔吃亏也总是默默接受;

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夸赞和关注;

极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情绪,总害怕自己做错了什么。

父母的否定,有着贯穿岁月的“杀伤力”。

“我不够好”的心理旋涡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午夜梦回时流下的泪水,全都是对自己的怀疑,全都是人生不可弥补的伤痛。

有的人一生都在等候父母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

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由童年引起的,因此有人说:”童年就是一个人的命,是改变不了的”。

这句话表面没有错,因为我们的确无法改变童年,但我们可以减少童年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作者罗伯特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给出了3点建议。

1、活在当下,真诚地回应现实生活

罗伯特认为,这样做能打破童年延续而来的恶性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束缚。

2、停止自我批评,去做些具体的事情

从自我批评中走出来,为自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让生活有所期待,找到前行的动力。

3、学会不带攻击性的反抗

罗伯特说的反抗,是一种温和的、不含暴力的。

比如,被父亲痛骂,满心委屈的时候,不要急着道歉,而是沉默地转身离开。

并在接下来的几天,保持距离,寻找时机说出“被你那么说,我真得很不开心。”

当然,你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会帮你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重建自信。

《自信的力量》中有一段话: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构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艰难征途。

所以,别让自己在被否定的人生里迷茫太久,快点走出来!

点个「再看」,愿你我都能看清自己、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战胜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