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朦胧的月亮正林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关描写月亮的伤感散文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有关描写月亮的伤感散文篇一:孤独的月亮
孤独的月影被秋风吹得细碎地落了一地,任随着落叶和树枝摇摆。天空越发洁净得如洗过一般。远处稀疏的星星悠闲地忽闪着深邃的眼,时而凝望,时而闭目深思,时而远眺憧憬......
这样的夜晚总是想起外婆,经常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望着天空,眼中闪烁着温暖。这时如果我们也搬着小板凳坐在她的身边,她就会教我们唱古老的儿歌,小板凳驼衣裳......
外婆一生无儿无女,母亲是外婆收养的.这些外婆和母亲从未提及,是邻居的二奶奶说的。外婆从小父母死得早,和外公结婚不久,土匪猖獗。那天夜里土匪来村里打劫,外婆裹着小脚跑不动,外公背着外婆到村外的山沟里躲避。外公不顾外婆的反对,回村里想把家里唯一赖以生存的耕牛也牵出来,返回途中被土匪杀害了,那时外婆不过二十出头。不知道是封建礼教的原因,还是出于对外公的痴情,外婆没有再嫁,一个人过着清苦的日子。
母亲的生母带着七八个孩子出来逃荒要饭,路过这里,二奶奶看着她们实在可怜,跟双方商议,就把最小的女儿给了外婆抚养,好歹也能活命,外婆也有了奔头。就这样四岁的母亲和外婆一起相依为命,除了邻居大爷大妈帮衬,外婆给村里一个大户人家做帮工,人家可以给口饭吃。母亲小小年纪便去帮着割草、放牛、做饭,期间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外婆才把母亲拉扯大,不得而知。
记忆中的外婆一双小脚用三寸金莲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拄着一根棍子微微驼着背,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脚步很轻也很慢。我们经常给外婆洗脚、剪脚趾甲,一来外婆岁数大了自己做这些有些吃力,另一方面,我们总想看看外婆裹过的脚。外婆慢吞吞地解开那条裹着她将近一生的让她不能自由行走的裹脚布,漏出那双从不轻易示人的小脚,我看见外婆的脚趾头除了大拇指,其余的全部都是蜷缩在脚底的。我想把他们扳起来,可是外婆只喊疼,原来它们早已经长在脚心了。我问外婆当初裹脚的时候疼吗,她表情很平淡,说疼。我傻傻地说,那干嘛还裹,外婆说,疼的时候也偷偷的解开过,可大人看见了还会抓起来重新再裹上。拼命地哭喊都没有用直到脚趾头断了蜷在脚心,时间长了再也不知道疼了,从此就再也不能好好走路了。外婆说着这些表情依然很平淡,仿佛这些事从来没有在她身上发生过。而我,只能轻轻地轻轻地洗着她那双见证历史的小脚,尽量不让她感到疼痛,以安抚那颗历经沧桑的老人的心。
近秋,天气凉了,外婆便扎上一块黑头巾。依稀记得黑头巾是用蚕丝织成的,闪着蚕丝特有的光泽,有的还绣上同样颜色的各种图案,两头系上流苏,专供老年人包头用的,现在已经很难见到那样的东西了。这个时候老年人要穿上比年轻人厚重的衣服,但戴上这样的头巾,就会显得精神很多。外婆的黑头巾里露出雪白的银发,阳光照射下白得发亮。每天中午放学,外婆坐在门口晒太阳,我便给她梳头发。解开黑头巾,白白的头发在后脑窝了一个小小的发髻,像一个圆圆的小蘑菇,蘑菇外面包裹着一个小网,防止头发滑落下来。外婆从来都收拾得很利落,头发总是整整齐齐的,就是这个发网起的关键的作用。要想取下发网,必须得先拔下发髻上插着的两个U形的银钗子。取下发网,头发并没有散落,头发是缠绕在一根银簪子上的。簪子不大,有食指那么宽,长度也差不多,挽在发髻里只漏出两个尖。把头发一圈一圈解下来就能够完整的看见它了,完成这些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其实我喜欢给外婆梳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想在太阳底下看外婆闪闪发光的簪子和钗子。外婆说她的全部家当都在她的头上了。看着磨得亮白的簪子和钗子,就可以想象出它们陪伴着外婆度过的日日夜夜。
每天放学回来,外婆总是坐在门口,远远地看着我们走近,告诉我们,房梁上篮子里放着饼子。我们扔下书包,站在板凳上,拿下篮子。揭开盖着的笼布,里面看见金灿灿的玉米饼子,散发出香味。外婆总是笑着看我们吃。那时我们只知道吃,后来长大了再回想起来,就觉得奇怪,外婆是怎么把篮子挂到房梁下那个钩子上的。吃着外婆的玉米饼子,我们慢慢地长大了,外婆也越发老了,后来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上中学,一周才能回来一次,每次回来外婆的身体都是一次不如一次。终于在那年秋后月亮最亮的一天夜里,外婆像一盏耗尽的油灯终于熄灭了。母亲说,外婆走的时候很安详,脸上带着微笑。
望着天空皎洁的月亮,似乎我又看见外婆慈祥的脸,看见外婆拄着拐棍,挪着小脚颤颤巍巍的走路的样子,看见外婆坐在月亮底下,眼里闪烁着温暖。我们坐在外婆身边唱着那首古老的儿歌,小板凳驼衣裳...........
忽然间觉得月亮并不孤独,因为它心中装着太阳的暖.......
有关描写月亮的伤感散文篇二:月亮
在我心里,月亮是一个圣洁的象征,她像圣母,散发着柔和的光,光中还带着几分神秘。每次看月亮,心中便觉得得到了心的宁静。
古人对月有着别样的情怀,诗仙李白就写过许多有关“月”的诗句。自斟自酌时,他会发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感叹;远在他乡时,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得知朋友被贬,他会对朋友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他笔下有无数个明月,有无数个感慨。
然而,不只是李白,其他诗人也喜欢月亮。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思乡、思人、悲伤的代名词。宋朝的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就写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思妻之时写下了“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浪漫风流的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后也发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叹。王昌龄在边塞卫国之时,写出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壮志豪言。
在各位诗人的笔下,月的形态无不各具风韵。
现实生活中,也许是因为种种诗句,人们对月亮就只有凄凉的感觉,但我不是。我认为月亮是美的,是安适的。我喜欢各种月亮,因为我觉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觉得夜晚,哪里有月亮,哪里就美。我喜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景象。我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我欣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和谐”……
仔细想想,月亮难道不像我们人吗?不同的环境下,月亮也会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思考。中秋节时,她快乐显出满月,秋风瑟瑟,她会伤心,显出细细的月牙儿。但无论怎样,月亮从没消失。她坚持每天出来,带给人们快乐与悲伤。月是有生命的,她比人类更长久。仔细想想,月亮难道不像我们人类吗?她会快乐,会显出满月,她会伤心,会显出残月。月亮这种做法难道不是一种如黛玉般不加掩饰的真实吗?月满固然美丽,她时而的残缺也不失为一种风韵啊!人生难道不应该如此吗?我记得有位伟人说过:“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这难道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吗?
朋友,请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吧!
朋友,请摘下脸上的面具,以自己真实的心去面对人生吧!
有关描写月亮的伤感散文篇三:月亮
月亮,有人说她陪伴了我们人生的一半时光。还有人会说,错!她有日月同辉的日子,也有乌云遮月的时候。我说她是永恒的,日月同辉她争不过太阳的光焰,乌云遮月也不过是心中一时的迷茫。
春夜,廖寒未尽,或有微云飘过,春风托着月儿映照着惊蛰的大地,夜幕下复苏的万物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动物在忙于繁衍后代,人体中的荷尔蒙仿佛也被唤醒了一般蠢蠢欲动。
然而这也是一瞬间的光景,夏日的浮热一扫青春的嫩绿,就好像把这盛夏夜晚的月亮也烤熟了一般,圆月上幽蓝的地方似湖水伴着一傍亮亮的寒焰彻照着闷热的大地,而大地则小心的向空中挥撒着白天被烈日暴晒后所剩无几的水份无耐的把自己榨干。龟裂的土壤载着曲卷痿萎的枝叶期期盼望的是那一滴滴雨露甘泉的到来。
秋月弄靓影,玉盘挂天边,说不尽的是秋月佳人,诉不完的是诗人情怀。一潭瑶池空对月,瑟瑟秋夜泛漪涟。春来不解人间惑,何渡秋风玉门关。怎有那宝玉月下婉转笙箫怨,不知晓黛玉弱柳葬花逝原田。每每动人的爱情故事,好似都和这媚人的秋月有关,我想说的是人间悲欢离和,只能由月老在云里观看,阴晴圆缺,一切顺其自然,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冬天到了,收了秋实,藏了鸣蛙,秋雁南飞,雪盖梅花,寒风寥峭,蟾宫折桂,想那嫦娥的寂寥,吴刚的无耐,为我们平添了几许烦恼,寒夜中月亮也离我们远了一些,凭栏远眺,极目遐思,夜空中冷冷的月亮背后也只有那幽深的星光隧道,还有我们内心深处仅仅残存的一些记忆。
月亮随着四季的轮转在不断的变幻着她多姿多彩的身影,而唯一不变的是在我们心中追求的永恒,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慢慢变老,而见证这一切变幻的是那黑夜里一漫宏远的皎洁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