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那个夏天的烈日,柏油路在脚下蜕变成棉絮 ,踏在上面,柔软无力,又似水面搅动的漩涡,人在里面被吸附着,拉向无底的深渊。午后的骄阳,诠释着它凶猛的热量。 乡里几位民办老师,到地区参加中师函授。我已辩不出东西南北,傻兮兮做着他们的尾巴,在考场附近找个宾馆住下,打开风扇,一头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睁开眼睛,看同伴已在床上温习功课,我微微一笑,胸中自有成竹,几个月的点灯熬夜,还怕什么呢?看看腕上的表,六点半,我说:吃早点去吧。

  第一次踏入这个陌生的城市,昨夜的昏睡,这会儿精神振奋,宽阔的马路,两旁高楼耸立。路边有许多早餐铺,摆上几张桌子、凳子,支一口大锅,豆浆、油条、水豆腐,各种各样的粥、包子应有尽有。这儿不同于赖以生存的乡野小村,小村的这个时候已是炊烟袅袅,自家做着喜爱的早饭,用石臼捣出麦仁面再对上豆面,那稀粥滑润,爽口喝到肚里才叫舒服。这两边摆的,都不是我的所爱,正无所举措,忽见前面有一块木板支在路边,上面写一个红色醒目的大字“糁”。我们走过去,几张桌子上几乎坐满了人,每个人的面前摆放着一只碗,里面盛着灰黑的稀汤,飘着几片香菜叶,人们贪婪地喝着,头上冒着热气。这么多人,一定好喝。我天生有一个秉性,对新生事物怀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不走了,就这吧,

  我和同伴找个空桌坐下,服务员过来招呼,一茶盏的工夫,有人送来两碗糁,仔细审视,淀粉打的卤子,有黑色的碎粒,有蛋花,居然还有一撮鸡肉丝,撒了几片香菜叶,拿汤勺搅拌,碗底沉淀着麦仁米,舀一勺放进嘴里,香甜爽滑,那黑粒原来是胡椒面,微辣的感觉,伴随着一丝淡淡的中药味儿,太美了!忍不住失了少女的矜持,只吃的香汗淋漓,大有不虚此行之感慨!

  再一次品尝,是零二年回乡的途中,路径济南,去妹家暂停一日。翌日清晨,妹说:姐,带你吃好东西去。她的未婚夫是济南军区的一位小车司机,借了这个便利,载着我们围着济南转了半个圈,自东城跑到西城,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吃部门前停下。妹说:这是老乡开的一家糁馆。小店收拾的干净利落,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妇,热情地招待我们,嘘寒问暖,妹与他们自有一种他乡遇亲人的感觉。时针刚刚指向十点,还没有到饭口,顾客不是很多,环顾四周,正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广告牌,哪个糁字占用了三分之二,剩下的是一篇小文,详细介绍了糁的起源、典故以及对人体的保健,于是对这种小吃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

  女店主怕冷落了我们,时不时过来喧寒几句,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东北来。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乡音、乡情的观念特重。我在东北每每碰见老乡,那种说不出的乡音的激动的情绪,便潜滋暗长,恨不得留人家住几日,这种老乡的范围是以省为限,妹与这对夫妇,则是以县为界,那种乡情的凝聚力又缩小了一倍。我们的待遇相当不错,而糁的滋味与前一次相比,也略有不同,口味以清真为主,没有蛋花与鸡丝,多了几片香醇的牛肉片,胡椒的辣味也浓了些,再配上几样小菜,虽不丰盛却也别具风格,想不到几年前的路边小吃,也能登堂入室,少了些乡野的滋味,多了些儒雅的风情!

  真正对“糁”有一个透彻的认识,是在家乡的县城,堂弟承包了县府招待所食堂,餐厅布置的很素雅,几盆君子兰摆放在窗台,裱糊精致的名人字画悬挂于墙壁的正中,桌上铺着洁白的餐布。很早便想写写关于“糁”的一切,有了这个心思,故而于堂弟家住了一晚,灯光下看他配料、熬汤,切下料,忙得不亦乐乎,一边又为我讲解:清真“糁”又名“肉粥”是临沂地区一种传统地方小吃,现为老百姓日常美味早餐,历史悠久,糁汤根据其配料和营养价值不同,共三十余类一百多个品种,可以适应多种营养和不同口味,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各种群体。综合味的糁,鲜香微辣,细细的品味,又稍有一点中药味儿,食后舌下生津,回味甘甜,特别是那淡淡的药香味儿让人回味无穷。糁汤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来把握,在原汤的基础上自己调配,放置自己喜欢的调料,酸、甜、咸、辣、鲜,可以任人选择。糁汤可以强身健体,对人体具有补钙壮骨健脾养胃,补中益气,治心腹冷痛之功效,常食可强身健体,增进食欲,还具有醒酒、抗衰老美容养颜的功能。

  堂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我用心算速记,心中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我想把它携带到异乡,那个北国的小城。此种麻辣的滋味,大汗淋漓的感受,在北方在寒冷的冬季最为适合,他们定是喜欢得不得了,如我一般!

  然而、非也!我把倾心所学的技术传授于我一位开餐馆的亲属,轰轰烈烈的开业,热情洋溢的接待,来光顾的客人却寥寥无几,萧条的境况门可罗雀。问原因,他们说:不喜欢,太油腻!

  上个月回老家,于县城小住几日,东西南北几个糁馆,依次尝了个遍,大饱了口福。一日,在商场闲逛,发现有成品袋装的鸡肉糁、牛肉糁,喜出望外,一看价格不菲,还是买了几袋,回东北让家人尝一尝。

  哎!如同南方人不喜欢北方的酸菜一样,真是应了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